一辆红色敞篷跑车在上海街头飞驰而过,车里坐着一个少年,西装革履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。这不是电影画面,而是1950年代的真实街景。这个少年,就是荣智健。他不是富二代,他是“富一代的孙子,富二代的儿子”。他的家族,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传奇。而在那个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挣扎的年代,他却过着令人咋舌的“贵族生活”。为什么在百废待兴的时代,他能活得像“宝总”?荣家到底有什么特殊待遇?
有人说是时代红利,有人说是政治智慧。荣家,作为中国近代最显赫的民族资本家族之一,确实有别人没有的“资本”。但也有声音说,荣家的优渥生活不过是“特殊时期的特殊待遇”,是短暂的“回光返照”。毕竟,那是一个讲究“阶级斗争”的年代,荣家却还能开奔驰、吃西餐、请客吃排骨,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。但事实是,荣智健确实在那个年代拥有自己的跑车,还请同学下馆子,吃一顿饭顶别人几个月工资。这到底是历史的误会,还是另有隐情?
荣家的发家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。曾祖父荣熙泰靠做厘金局账房起家,挣下第一桶金。后来创办广生钱庄,为家族打下根基。荣宗敬、荣德生兄弟接手后,转向面粉业和纺织业,迅速成为民族资本的代表。到了荣毅仁这一代,更是将家族事业推向高峰。新中国成立后,荣家并没有像其他资本家一样逃离,反而选择留下。毛主席曾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“首户”,这份评价,既是荣誉,也是信任。这份信任,是否让荣家在特殊时期享受了“特殊待遇”?答案似乎藏在荣智健的童年记忆里。
但不是所有人都买账。有人指出,荣家的“优待”只是表面现象。荣智健的生活确实优渥,但那只是少数几个“被保留”的资本家族的特例,并不能代表整个时代。更有人质疑,荣家之所以能继续过好日子,是因为他们主动“交权”,把企业交给了国家。换句话说,荣家的“安稳生活”是用资产换来的“过渡期待遇”。还有人说,这种“优待”只是暂时的,荣家最终还是得面对历史的洪流。那么,荣家真的只是“被保护的标本”吗?他们是否真的甘心放弃一切?
事情远比想象复杂。荣智健的童年生活并非一帆风顺。虽然他开着跑车、住豪宅、请同学吃饭,但他也亲眼目睹了家族成员的离去。1949年前后,荣家的多位成员选择出走海外,包括他的堂兄荣鸿元。荣鸿元因被国民党勒索100万美元而远走巴西,随后荣家多位成员相继离开。而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和祖父荣德生却选择留下。这个决定,不仅影响了荣家的命运,也间接影响了当时大批民族资本家的选择。荣家的“留下来”,是否是一种策略?他们是否早有预判,知道未来将如何发展?荣智健的童年优渥生活,是否正是这种“政治预判”带来的红利?
然而,这种红利终究是短暂的。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,荣家的产业逐步收归国有。虽然荣毅仁本人被任命为全国工商联副主任,但荣家的商业帝国已经不再属于他们自己。荣智健的大学生活也明显不如在上海时自由。他去了天津大学读书,虽然依旧能请同学吃排骨,但生活条件已远不如从前。荣家的“特殊待遇”开始褪色,荣智健的“宝总生活”也逐渐成为过去式。此时的荣家,是否还能维持他们曾经的体面?外界的质疑声越来越大,荣家的未来也变得扑朔迷离。
有人说荣家是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也有人说他们是“被迫交权的落魄贵族”。荣智健的童年生活,确实让人羡慕,但这份羡慕背后,是荣家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和妥协。他们不是靠运气活下来的,而是靠判断力和取舍。但话说回来,如果荣家当年也选择出走,他们的命运会不会完全不同?他们的后代会不会像其他海外资本家一样,在异国他乡重建商业帝国?现在说这些,似乎有点马后炮,但谁又能说,荣家的“留下来”不是一场豪赌?他们赢了吗?还是只是暂时没输?
荣智健的童年生活确实让人咋舌,奔驰、跑车、国际饭店,样样不缺。可问题是,在那个讲究“平等”的年代,一个资本家的孩子能过上这样的生活,究竟是时代的宽容,还是制度的漏洞?如果这是“特例”,那是不是意味着其他人也可以?如果不可以,那为何荣家可以?如果可以,那是不是说明当时的政策其实并没有那么“铁板一块”?你认为,荣家的“特殊待遇”合理吗?还是说,这只是一个时代的小插曲?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。
合肥股票配资,前三配资公司,10大股票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