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1日,《住房租赁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正式公布,将于9月15日起施行。《条例》对出租承租活动、住房租赁企业行为、经纪机构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范,为住房租赁市场提供了明确的制度框架和行为准则,我国住房租赁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。
业内人士认为,近年来,在租购并举政策基调下,长租市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,住房保障体系多元化供给格局正加速构建。
长租需求逐步释放
在一、二线热点城市,租房已成为很多人青睐的居住方式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各地保租房筹集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完成,按照5年870万套(间)目标来看,可以惠及2600多万新市民、青年。当前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、成都等部分核心一、二线城市保租房已进入规模化入市阶段。
业内人士预测,就目前我国住房租赁市场而言,个人房东出租仍占据主导地位,占比约八成;集中或分散式的机构化运营占一成左右;保租房在近几年逐渐成为重要供给之一,和年轻人及灵活就业有关的保租房项目明显增多,预计未来占比接近一成。
展开剩余79%今年的毕业季、求职季,热点城市中小户型呈现出供不应求态势。58安居客研究院数据显示,6月份,一线城市的租赁市场对1室和2室户型的需求热度占比在70%至80%,而对应的户型市场供给占比约为60%至76%;二线城市的租赁市场对1室和2室户型的需求热度占比在60%至75%。
不仅是毕业生,中青年、家庭等群体的长租需求也在持续释放。日前发布的《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》提出,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6%、城镇常住人口达9.3亿人,住房租赁需求持续攀升,全国租房人口已近2.6亿人。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租房需求更加旺盛,据测算,四大一线城市租房人口规模已近4000万人。与此同时,租客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。中年群体回归租房市场,35岁以上租客占比超35%。
供给呈现结构性变化
在政策导向、现实因素、租住观念等因素作用下,我国长租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。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长租房分会秘书长赵晓英指出,当前长租市场出现了经营主体多元化、产品类型丰富化、运营模式多样化、租赁关系长期化等显著变化。
赵晓英表示,首先,长租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,除了传统的房产中介和小型租赁企业外,品牌开发商、专业长租公寓运营商、金融机构、国企等纷纷涉足,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。其次,市场从单一的普通租赁住房,向保租房、长租公寓、服务式公寓、高端公寓等多种类型发展,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租客。再次,出现了集中式、分散式等多种运营模式,一些企业以轻资产、中资产、重资产等不同模式进行布局。此外,随着租购并举政策的推进,租客的租赁观念逐渐转变,租赁关系更加稳定,长租合同的签订比例有所提高。
“当前,居民的长期租房需求持续释放,租赁居住模式被认可,租房供给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。”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宇嘉表示,租赁企业在个性化居住体验、综合性价比等方面下足功夫。
例如,近年来,万科泊寓陆续推出面向中高端商务人士的服务式公寓、面向企业定制的蓝领宿舍。龙湖冠寓针对毕业生群体,今年再次加码优惠力度。贝壳省心租为租客配备24小时响应、700多项免费维修等权益。自如推出“增益租”新模式,对业主托管的房子进行装修改造,提供专业资产管理服务。
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认为,在租户对租住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,我国长租公寓机构化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提升分散式租赁品质
在当前阶段,个人房东出租,即分散式房源将长期是我国城镇住房租赁市场的供应主体,推动此类房源集中化、专业化运营管理,是实现分散式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的重点。
个人房东出租模式效率低、服务缺乏保障,成为制约分散式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。对于租房者来说,个人房东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差异巨大,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影响其租赁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“实现分散式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的重点,在于推动对此类房源的集中化、专业化运营管理。”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璟指出,一种模式是推动收购存量住房工作向家庭持有的分散化房源延伸,最典型的是收购家庭持有的老旧小区分散房源,局部翻新装修后作为政策性或市场化租赁房源。
另一种模式是分散式房源的产权仍由家庭持有,以托管的方式实现专业化长租公寓企业集中运营,即长租公寓企业的“轻资产分散化”模式,典型企业如建信住房租赁、自如等。“与前一种模式相比,这种模式更为成熟,在多数城市也具备更强的可行性。”吴璟说。
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认为,民用住宅领域的机构化管理尤为重要,“有经验表明,机构化管理比例越高,市场发展越规范。”
吴璟建议,进一步强化分散式租赁住房的供给端政策,对运营分散式房源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支持。此外,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联合运营、委托运营、包租运营和投资改造等方式,将部分分散式房源纳入当地保租房体系,达到加快盘活存量住房和扩大保租房供应一举两得的效果。
构建协同治理模式
一个稳定、健康、有活力的长租市场,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、包容性和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。
“长租市场是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‘第一道门槛’。”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栋表示,在知识经济时代,长租市场已超越单纯的“住有所居”,成为城市“招商引智”、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,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活力。
当前,长租市场的许多矛盾,根源在于规则治理的滞后,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覆盖租前、租中、租后的全链条监管与服务体系。
“比如,推行租金指导价和涨幅限制,防止市场过热。强制实行资金监管专用账户,保障押金安全。推广标准化合同范本,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。”李栋表示,政府的核心职责是“补位”,即聚焦公益性,大力发展保租房,为城市运行所必需的基础服务人员、青年人才等特定群体提供“雪中送炭”式的兜底保障,确保城市的公平与包容。在此基础上,应为市场化的长租机构、个人房东创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,鼓励他们提供多样化、高品质的租赁产品,满足不同群体的改善性、个性化需求,形成“锦上添花”的丰富供给。
专家建议,政府需扮演好“裁判员”和“服务员”角色,制定规则、搭建平台、提供数据,积极引导和培育专业的、有社会责任感的租赁企业,发挥其在房源整合、专业运营、服务提升方面的优势。同时,也要畅通租客的权益表达和救济渠道,形成良性互动、互相监督的治理格局。李 方
发布于:江苏省合肥股票配资,前三配资公司,10大股票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